摘要: 农业科技发展,既是助推“三农”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浙江农业科技亮点纷呈,成效明显。本文回顾了浙江农业科技十二五发展情况,并在形势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农业科技发展,既是助推“三农”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浙江农业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和良好成效,为加速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十二五”浙江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及成效
2011 年,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农业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提升四大工程[1]。按照这一部署,五年来全省共投入涉农科技资金13 亿元,全省农业科技产出水平整体提升。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并在一些领域形成亮点:
1. 1 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整体性突破
“十二五”期间,浙江以新品种选育专项为农业科技创新一号抓手,大力支持水稻、旱粮及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新品种选育。育种专项借鉴“8812”、“9410”水稻协作组经验,组建了由294 家单位1546人组成的12 个育种攻关协作组。2012 年以来,协作组共育成动植物新品种( 组合) 268 个,获得品种权保护和专利授权270 个,示范推广育成新品种第9 期李明珍等. 浙江省农业科技“十二五”发展情况及相关对策建议61100 多个,扶持骨干种业企业和种子种苗生产企业158 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优良的自主科技品种支撑。
1. 2 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围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96 个,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 59 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经费9. 16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实现产值41. 7 亿元,利润5. 31 亿元,上缴税费1. 35 亿元。二是启动实施富民强县专项。全省有岱山、洞头、普陀等34 个县( 市、区) 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支持,投入资金16. 68 亿元。据2014 年不完全统计,富民强县专项涉及特色产业产值333. 6 亿元,吸收农业劳动力38. 4 万人,辐射带动农民88. 93 万人,直接参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5. 5 万元。
1.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不断显现
一是启动茶产业和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五年来在33 个竹、茶产业主产县( 市、区) 集成示范先进适用成熟技术79 项,转化应用29 个新品种,对茶、竹产业升级增效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二是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水平。新创建和持续建设省级农高园区12 个。其中嘉兴、萧山、金华和湖州4个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农科园区,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三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十年来,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290 项次,技术培训675 万人次,牵头或入股兴办农业科技企业432 家,建立利益共同体1632 家。通过扶贫扶智,较好地带动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1. 4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全面推进
一是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截至2016 年底,全省共认定省农业科技企业1376 家、建设企业研发中心582 家。并于2013 年启动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首批确定四方集团、莱恩农装、威力园林3 家企业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在海洋、水稻、茶、竹等重点产业领域,集聚全省20 多家科研院所、300 多家企业、1200 多位科技人员,联合共建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13 个。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蔬菜、农业生物、食用菌等农业重点领域,集聚1300 多人组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32 个。
1. 5 科技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凸显
一是积极推进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支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和渔业生态发展,组织实施了“化肥减量与替代增效技术研究、农药减施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农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六方面重点研发项目。二是在全省42个县( 市、区) 、56 个乡镇的89 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共启动云和县等15 个县( 市、区) ,共23 个村的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项目,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示范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
2 浙江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2. 1 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以来,世界科技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创新驱动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也出现一些新趋势和需求[2]。主要体现在:
2. 1. 1 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
2. 1. 2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转变。
2. 1. 3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
前沿基础研究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
2. 2 存在的问题
2. 2. 1 农业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负激励效应
为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支持政策及农业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而在创新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为15%;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创新政策力度远比不上农业产业政策力度,起不到有效激励农业企业创新的效果。
2. 2. 2 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本级财政农业科技资金一直稳定在2 亿元以上,占省级科技资金比重由2010 年的18. 97%提高到2015 年的19. 51%。尽管农业科技经费总额和比重都持续增长,但与“十二五”提出的农业科技经费占科技经费1 /3 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与当前农业的产业地位也不相匹配。
2. 2. 3 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 年底,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73 家,其中农业企业不足50 家。全省创新型企业共493 家,其中农业领域仅4 家。18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中,涉农仅占1. 6%。农业企业少而小,能够担负技术创新责任的更少,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2. 2. 4 农业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偏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28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 家,实验基地3 家。其中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共52 家,工程中心10 家,仅占全省省级平台的20. 19%。
2. 2. 5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跨界融合人才偏少
“十二五”期间,全省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科技活动人员总体呈增长趋势,由2011 年的891166 人增至2014 年的971520 人,而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总专业技术人员的2. 7%降至2. 2%[3][4]。特别是综合性跨界人才更是呈紧缺状态。
3 相关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阶段。浙江农业科技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和短板及重点工作,做好以下几篇文章[5]:
3. 1 做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文章,强化创新支撑引领
一是调整农业新品种选育思路。以“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功能需求”为目标,努力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低耗和广适性、专用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新品种。二是在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跨界融合等六大技术领域,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农业研发创新能力。三是按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创新研发规律,布局一批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为主的公益性农口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储备。
3. 2 做好农业成果转化的文章,形成现实生产力
一是继续推进农业成果转化示范类项目和基地建设。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建设科技园区等载体和手段,布局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二是建设农业科技大市场。充分依托科技大市场建设,探索打造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三是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集聚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形成一站式农业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创新服务链。
3. 3 做好农业产业转型提升的文章,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型企业。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打造一批研发实力、产业规模与产业带动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创新领军企业。启动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二是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级农科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园区内新特奇农业科技产业培育,将农科园区建成“政府搭台、科技唱戏、产业引领”的农业高科技展示区、全产业链集聚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区。
3. 4 做好基层创新创业的文章,提供发展新动能
一是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针对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选派制度,通过需求对接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效性。二是着力打造“星创天地”。建设一批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科技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农业领域的“众创空间”。三是谋划启动科技强农惠民计划。支持各地强化对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以县域为单位、以产业链为载体,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协同攻关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着力增强县域农业创新驱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 5 做好农业信息化的文章,谋求产业新突破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吸收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的经验,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推广计划。推进农业专业信息服务站和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基层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农业信息服务。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浙江“互联网+”优势,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步着手,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通过项目支撑、成果推广、试点示范等方式,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3. 6 做好农业科技人才的文章,增强创新支撑力
一是培育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二是培养农业科技服务人才。整合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农科教、产学研技术人员,建立以产品为单元,由农业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乡土专家等组成的产业创新与服务团队。三是启动实施科技型农业企业家培育计划。培养一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企业家,培育具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队伍和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四是提高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民大学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建设。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1-11-3.
[2] 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2016-06-03.
[3] 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2011[Z].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4] 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2015[Z].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5]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2016-10-22.
(作者:李明珍 李金霞 作者单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