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用生动的电视画面、精彩的语言为观众朋友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如今,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电视科技工作者,我用镜头记录下了科技工作者克难攻坚、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等一个又一个科技梦的实现。在工作岗位上,我用自己的梦想,记录下科技工作者的梦想,而他们的科技梦正在助力着心中的中国梦。
采访中我认识了一位博士,他叫李春启,是国际顶尖的药物研发科学家之一,曾长期在欧美等国家工作、生活。采访的时候他告诉我:“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只做仿制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创新药物。”我至今还记得他说这句话时踌躇满志的神情。正是因为这个梦想,人到中年的李春启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带着几厘米长的斑马鱼回到了国内。您别小看了这斑马鱼,虽然它个头小,但它却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达85%,在显微镜下,血液流动纤毫毕现,这是一种比小白鼠更直接的新药筛选利器。凭借着小小的斑马鱼,李春启为我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补上了最为关键的缺失一环,也为我省的医药企业创制新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李春启这样奋斗在生物医药界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科技梦”,助力着健康的“中国梦”。
2003年3月,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拉开了序幕。采访中,我认识了一位老人,他叫权启爱,今年73岁。10年前,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的他本可在西子湖畔拿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着天伦之乐,但他却毅然加入到了科技特派员的队伍中,进驻磐安县双溪乡。双溪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非常适宜茶叶的种植。权老每次来回都是乘坐长途汽车,有时在双溪一住就是半年之久,二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既是工作间又是寝室,洗澡要用水桶去拎,上厕所得走200多米,但他从未抱怨过。权老的爱人常说“你家在磐安,大伙都在等你,赶紧回去吧。”这是妻子的调侃,更是对权老工作的支持。身边的人都笑他“傻”,他却乐在其中,权老对我说,他老了,得站好科技特派员这最后一班岗。在多方的努力下,几年来双溪乡人均增收180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乡的帽子”。
像权启爱这样奋斗在浙江山乡的科技特派员还有一万多名,十年间,他们吹响了进军现代农业的号角;十年间,他们穿梭于乡间,所走过的路早已大大超越了 “长征”;十年间,他们在“长征”途中播种的农业技术,富裕了农民,美丽了乡村。他们正用自己的“科技梦”,助力着富民的“中国梦”。
每次采访科技工作者我都非常兴奋,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耐得住寂寞,俯身耕耘试验田的淡定;这种力量是经得起诱惑,默默攀登象牙塔的坚守;这种力量是顶得住压力,敢于突破旧格局的勇气;这种力量是受得了失败,不断实现科技梦的执着。
梦想有很多种,有的看似微小,有的则感觉宏大;有的需要一个人一辈子的努力,有的则需要几代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每一个宏大的梦想都必须汇聚点滴之力,而只要将微小的梦想汇聚,才有可能创造一个巨大的奇迹。
在浙江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正为梦想呕心沥血,他们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了百姓家。而我,正在用电视镜头记录下“科技梦”的实现,记录下“中国梦”从理想走进现实。